目前市面上智能型手机大多采用触摸屏,使用者大多可以轻松地使用手指滑手机,但在触控的过程中,有时会有延迟或是不平滑等现象发生。在竞争激烈的智能型手机市场,细节即是成功的关键,百佳泰测试团队将在此篇文章中更深层地探讨触控测试的细节,像是反应灵敏度、抗干扰能力、滑动效果是否够平滑等等,帮助读者了解测试目的及内容,进而达到产品优化的效果。
Test Items
在测项的部分,我们分为两大类。首先是一般使用者常用操作的部分,针对面板上的范围进行滑动、多点触控或是拖曳测试。第二类测项为评断手机触控的抗干扰能力。根据我们的测试经验,有些外加的行为,像是蓝牙、Wi-Fi、充电可能会影响触控质量,因此在这部份我们特别模拟了以下情境来做测试。
百佳泰将针对下图中6条红线及其所划分的4块区域,测试触控质量的好坏。
首先,我们利用报点程序所提供的直线坐标算出平均间隙与最大间隙。一般来说,点跟点之间的差距值越小越好,用来衡量测试触控的灵敏度。我们会计算出两者坐标的最大差异值,进而分析出触控灵敏区(Good Zone)及触控不灵敏区(Bad Zone)。
我们先藉由报点程序计算出点与点之间的平均间隙(Average Gap),先使用治具在屏幕上画出上图中的六条线,再藉由报点程序计算出最大间隙与平均间隙值。数据如下表,我们可观察出触控灵敏区的位置。
接着我们就会开始测试触控的反应速度,利用超高速摄影机拍摄待测物的表现,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
1. I/O Event : 当手指头接触到面板
2. Pre-Event:接触后到手指头开始拖动的时间
3. Post-Event:实际线条出现
下图以Android Phone 1为例,在画垂直线时于0.23秒开始拖动手指,于0.3秒时就开始出现线条。
以此逻辑以及做法,我们來看接下来的几个使用者行为(Behavior)测试内容:
1. 水平线测试(Horizontal Line)
iPhone在水平线的触控测试中表现最佳,仅花了0.1秒即呈现出现所画的水平线条。而Android Phone 1则需要0.3秒,表现最差。
2. 垂直线测试(Vertical Line)
iPhone在此测试中也是最快看到垂直线条的手机,表现最佳。而Android Phone 2在此测试中需花0.35秒才能看到线条,表现最差。
在做垂直的触控测试时,我们发现iPhone在划线时,线条非常平顺流畅,手指头与实际线条发生时的间隙非常小。但Android Phone 1及2在划线的过程中则有明显的间隙空格产生,如下图。
3. 两指水平线测试(Two Fingers Horizontal Line)
由于多点触控的发展,使用者常会使用两指来操作功能。因此百佳泰测试团队,特别将此项目列入我们的评估。
从超高速摄影机拍摄的过程当中,我们发现iPhone 6最快就有反应(0.1秒),表现比其他手机皆来的好,而Android Phone 1 则需花约0.33秒才有反应,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
4. 两指垂直线测试(Two Fingers Vertical Line)
接着是两指的垂直线测试,同样地在此测试项目,iPhone 6也获得最佳的表现; Android Phone 1则花了0.3秒才出现反应,表现最差。
同样地,在做两指的垂直线测试时,很明显的可以看出iPhone 6的线条较为连续,而Android Phone 1及2,实际线条发生时,同时与手指头画线之间有明显的间隙。
5. 水平地在边缘移动且拖曳(Touch and drag horizontally)
此项测试会针对边缘区域,用手指拖曳线条来看其反应。IPhone在此测项中依旧有良好的表现,而Android Phone 2则需要0.35秒的时间反应,是所有待测物中反应最慢的。
6. 垂直地在边缘移动且拖曳(Touch and drag vertically)
此项测试虽然也是针对边缘区域,但我们却发现iPhone在此测项中反应最差,与其他待测物反应相差极大。
7. 主页滑动测试(Main page swipe)
手机的主屏幕会是用户最常接触的页面,页面切换的速度以及滑顺程度,将会大大影响使用者体验。
以iPhone来说,虽然花了0.5秒做换页的动作,但使用者实际感受却只有0.05秒就观察到页面开始变动,因此使用者会觉得iPhone的反应很灵敏,很快就在处理使用者的需求。
但从我们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其实Android Phone 1在页面间的完整切换是最快的,但是使用者却需要0.14秒才能感知到页面开始转换,因此使用者体验会稍逊于iPhone。
测试手机触控的抗干扰能力
测试完使用者行为的测试内容后,我们将开始进行第二阶段「测试手机触控的抗干扰能力」。百佳泰测试团队设计了以下六种情境来评估手机的抗干扰能力:
• 使用蓝牙传输时
• 使用Wi-Fi传输时
• 手机充电时
• 来电时
• 蓝牙传输+Wi-Fi传输
• 蓝牙传输+Wi-Fi传输+手机充电
首先我们会在三秒内画出一条线(从左上角至左下角),接着使用触控测试软件检视其路径的变化。举例来说,从下方的图表我们设定蓝色的线条为原始不受任何干扰的线,而红色的线条则报点程序报出来的结果。我们将会根据这两条线判断出当干扰发生时所产生的偏移量(pixel)以及最大的点距。
偏移量的多少会影响用户在点选屏幕时,是否能够准确按到所要的位置。举例来说,当使用者使用APP修图,若手机来电造成触控时的偏移量太大,有可能原本欲修眼头的部分变成眼白,无法准确地修到对的位置,造成用户不便。或游戏玩家在玩神魔之塔时,因为触控屏幕偏移而一直无法点选到正确的转珠,也是偏移量太多会造成的影响。
以边缘的不灵敏区域为例,我们先测出所有待测物未受干扰的数据及图像,数据如下表。
接着测出同时受到蓝牙传输、Wi-Fi传输以及充电干扰的线条。可以明显看出其偏移量以及每台手机的最大点距值。
我们将各情境的数据整合如下,整体看来三支手机受到外力的干扰之后,点距值及偏移量都有增加的趋向,但对于使用者来说,并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差异。
可以看出在屏幕边缘的测试中, Android Phone 1有不错的表现,在偏移量的部分并没有太多差异,最大点距值反而比未受外力干扰时来的小。
iPhone在来电时,最大点距值有大幅地提升,明显受到影响,但其整体偏移量并不高。而Android Phone 2在点距值上并没有太多差异,但在来电时的偏移量变化较为明显,表示在来电的时候,在不灵敏区造成触控偏差的情况较为明显。
接下来我们开始测试屏幕中间部分,也就是触控灵敏区。我们一样先测出原始数值及线条。
将外部干扰因素加上去后,所得数据如下:
从下图总表可以看出,iPhone在不同的干扰情况下,受影响的范围非常小。Android Phone 1&2受外部干扰后的表现也与一开始初设的条件十分接近,因此三支手机在灵敏区的抗干扰能力都有不错的表现。
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境之外,语音呼叫(Voice Call)也可能因为3G/4G & GSM/GPRS的不同而影响到触控质量。其他内部干扰源像是振动(vibrator)、话筒(speaker)、接收器(Receiver)等都是潜在的影响因素。
在数据传输这部分,除了上述提到的Wi-Fi、Bluetooth,有时候也会因为频段的不同(700/900/1800/…)而影响触控表现,这种测试模式的传输数据量比语音呼叫多十到上百倍,且频段分布广(Wi-Fi Channel相对很接近),因此效应差距大。由此可知,在触控这块有许多种的测试组合,百佳泰能根据客户的需求,制定客制化测试计划。
相关连结: